湖北读者李女士问: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滚蛋除湿毒”的说法。具体做法是:将煮熟的鸡蛋剥壳,趁热将鸡蛋放在脸上快速地滚,重点是眼睛和脑门,直到鸡蛋没有热度。之后拨开蛋清,假设发现蛋黄上起满了小点点,阐明有湿气,湿气的巨细根据小点点的巨细和数量而定。假如蛋黄变黑,阐明有湿毒,湿毒巨细依蛋黄色彩深浅而定。我照此操作,公然发现蛋黄上会呈现小点,一起也变黑了。想问问专家,这真的阐明我体内有湿气和湿毒吗?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工程系食物工程博士云无心答:先来跟咱们解释一下这些小点点和黑色是怎样构成的。蛋黄主要由油脂、蛋白质和水构成。其间油脂被蛋白质和卵磷脂涣散成一个个小颗粒,包裹起来成为“脂蛋白颗粒”,它们均匀涣散在水中,使得肉眼看起来是均匀细腻的半流体。蛋黄煮熟后,总体上凝结了,可是蛋黄的脂蛋白颗粒之间并没构成太严密的联络,在外力的效果下,很简单变形。而蛋黄外面的蛋清几乎是纯蛋白质的水溶液。蛋清中的蛋白质热稳定性很差,在加热中,蛋白质分子彻底扩展,然后相互衔接,把水固定在其间,就构成了有弹性的“胶”。这样,煮熟的蛋清就在蛋黄球的外面构成了一个有弹性的外壳。在滚蛋的过程中,弹性好的蛋清“壳”和弹性相对较差的蛋黄“芯”之间,会呈现一些空地。由于蛋黄“芯”外表的脂蛋白颗粒之间联络比较松懈,这些空地推进着它们不规则地变形、堆积,最终就构成了一个个的小点。构成多大的点、构成多少点,主要由蛋翻滚的方法来决议。蛋清中有许多蛋氨酸,加热中会释放出一些硫,而蛋黄中有比较多的铁,二者结合就会在蛋黄外表生成硫化铁,导致蛋黄色彩变深乃至变成黑褐色。所以,蛋黄是否变色,跟蛋煮的时刻长短联络很大。蛋煮得越“老”,蛋黄外表就越简单变成黑褐色。简而言之,“滚蛋”之后蛋黄呈现小点和黑色,是正常的物理现象,把它们当作“湿气”“湿毒”,纯属顺理成章。
人民日报社概略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协作加盟供稿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联络咱们ENGLISH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01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