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弯曲的胡同深处,1955年的冬日里传来婴儿啼哭——常家第三代面人常的传人降生了。这位后来被孩子们唤作常奶奶的女子,其父常合民是南洋归来的巧手演员,那些绘声绘色的彩塑泥人在四九城的庙会上总能引来阵阵喝彩。
青砖灰墙的院子里,少女常梦枕着父亲叙述的抗战故事入睡。中国人民大学拍摄系的选取通知书打破了这个传统手工之家的安静,而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捧着相机的姑娘结业后竟一头扎进了公益事业的漩涡。八十年代的婚姻像场急雨,来得快去得也快,1999年离婚判决书落下时,她单独牵着幼子的手走进人生下半场。
起色呈现在1986年某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她在东城区支起一部旧式电话机,女人心思帮助的招牌在晨光中轻轻发亮。那些呜咽的倾吐从听筒传来,她首创的情感减压对话法逐渐抚平了很多婚姻创伤者的心——看似闲话家常的攀谈里,藏着化解心结的钥匙。
命运的齿轮在2002年剧烈滚动。通州区关爱中心的铁门在她面前吱呀敞开时,十几个残障孩提清澈的目光瞬间击中了她的心脏。很快,寒酸棉被包裹的弃婴接二连三呈现在中心门口,她变卖首饰的金钱在巨额开支前不过是无济于事。某个雾霾沉沉的午后,她挎着磨破角的公文包闯进某企业驻京办,与烟雾中昂首的黄雁平四目相对。
这位与她同龄的兰州汉子刚阅历婚姻变故,前妻曹平带着儿子黄轩南下广州。听闻中心四十多个孩子的窘境,他当即掏出当月悉数薪水。从此周末的关爱中心总能看到他巨大的身影:修电灯时被孩子拽着裤腿,买菜归来肩头坐着咯咯笑的脑瘫患儿。最令人挂心的是全身98%烧伤的毛兰,每次就医时呕吐物渗透车座,他却总说孩子受苦了。
2003年的初雪飘落时,这对历经沧桑的中年人在西城区民政局交流了结婚证。黄雁平将悉数积储换成辆赤色吉祥轿车,车后座永久备着儿童急救包。每月5000元工资单还没捂热就变成了恢复器械,而常梦案头总会呈现一碗冒着热气的京彩瘦肉粥。
与此同时,在广州苦练芭蕾的继子黄轩正阅历人生低谷。接连被中戏北电拒之门外后,常梦连夜翻遍通讯录,终究经过舞蹈家戴爱莲的旧交,将少年送进南五环的舞蹈校园。2003年北舞考场外,她裹着羽绒服站成雪人,直到看见继子以音乐剧系第十名的成果跃出考场。
2004年的十字路口,黄雁平撕碎了上海分公司的调令。两年后180个孩子挤在漏雨的屋檐下,夫妻俩典当房产时,公证员重复承认线岁的男人倒在未竣工的食堂地基旁,胸前的党徽沾满水泥灰。
现在走进通州关爱中心,还能看见常梦折腰给新来的孩子系鞋带的背影。那些被她塞过红苹果的年轻人,有的已成家立业,有的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来探望。而排练室里,黄轩当年教孩子们跳舞时贴的五颜六色音符,仍在阳光下轻轻发亮。回来搜狐,检查更加多